肝萎缩能治好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猫主播对话周光辉老师的空间医学论
TUhjnbcbe - 2021/5/6 20:23:00

嘉宾简介

 周光辉,男,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专业,大专学历,行医18年。中医全科主治医师,中医执业药师,西医执业药师,高级中药鉴别师。行医座右铭,修心养性积德忘我。以空间医学理论为指导,唯舌辩证,擅长利用小方,小小方治疗疑难杂症。擅长针灸,刮痧,拔罐治疗疼痛,精神抑郁症等病症。

aerospacemedicine

空间医学

一.空间医学病因

一、空间医学病因:

 《内经》中讲:聚则成形,散则成风,高度概括了人体得病原因。聚已成形的疾病,是由无形的气血瘀积成的,治疗时要把有形的积聚疏散成无形的气血。

空间医学认为,人体得病病因是水,聚则成形,也是水的积聚,空间能量的积聚是人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从大自然看,潮湿积聚,雾、云、雨,从人体空间看,潮湿积聚,雾、云、雨,都会对局部周围细胞产生影响,产生细胞内部病变。


  人的疾病是由渐变逐渐到突变,量的积聚最终发生质的变化,人之疾病一开始是人体空间在某一个点上有了淤积了,当这点淤积与人的脏腑融为一体了,就形成了疾病,当脏腑结合空间没有溶为一体的时候仅是有症状无病名,如果溶合在一起了,就也有症状也有病名。空间医学治理则是在还没有形成症状,还没有结合在一起的阶段,就将其解决了。

二.空间医学病理

人生于水,活于水,病于水,死于水,都与水有关系。人生在子宫胞内,是生在水中;人活,是以水为主;人病,是水的不均;人死,是水的阻塞。所以,空间医学用一个“水”字总结病理。水是人体致病的原因,这跟传统医学大不一样。传统医学讲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外伤)。现在的科学病因更多,各种病*及病菌等,所以病因更多。但是即使是病*、病菌,他们离开水都不能生存。传统中医有湿热生菌的说法,也是就生菌的条件必须是潮湿,必须是水路不畅通的情况下才生病菌和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气血是什么物质?是水在人体内以气态和液态存在的两种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只要它们能畅通无阻,人就不会生病。如果医者能把水路畅通,把水分布均衡,疾病就能得道解决。

生于水,如果子宫内部很干燥,没有羊水,胎儿是不能活。活于水,人的生命依靠水,人体的70%是水,“活”字就是三点水一个舌字。舌抵上颚,似顶非顶,是天一生水---人体的津津玉液。病于水,水干枯、凝结、分布不均就会生病。水在人体内的凝结叫栓,凝结在不同部位,就有不同部位的栓形成,比方说凝结在心血管,就叫心梗;凝结在脑血管,脑血栓;凝结在肺血管,叫肺栓塞;凝结在动脉管,叫动脉管血栓闭塞;凝结在静脉管,叫静脉血栓闭塞;凝结在肠系膜,叫肠系膜血栓闭塞。在空间,水汽凝在一起了还能移动叫痞,所以张仲景《伤寒论》里头有五痞汤专门治痞;凝结在睾丸处,叫疝气;水凝结在细胞内不动了,叫瘤;水凝结在细胞周围,使细胞内的物质不能辐射,叫癌。皮肤干燥了,缺水;下部太潮湿,下注关节引起关节炎;背沉背紧,是肌肉缺乏水气,叫痉挛,这一系列的病都是水引起的。水阻碍肺部细胞运动,就叫肺癌;水阻碍胰头细胞运动,就叫胰头癌;水阻碍肝细胞运动,就叫肝癌;水阻碍肾脏细胞运动,就叫肾癌。水排出体外就是汗液,水分在鼻内凝结就是鼻涕,胸部气机不利,咳痰是水凝结变痰了,所以任何部位都是水在作怪,因此在治病的过程中重点解决水。死于水,绝大部分的临危病重患者产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公转不能正常运动,肺部的水液不能及时疏布而形成痰,最后痰阻塞致死。

人体内部,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公转是人体动力的循环系统,连结了外焦运行力,及下、中、上三焦生化功能力的动力体系。是“行”撞击“化”;“化”推动“行”。“行”、“化”;“化”、“行”是因果关系,有相互影响。因此,人体致病的关键,行、化力不足引起。其中,又以外焦的运行力不足,引发了下、中、上三焦生化功能失调所致。其中以水的淤滞为关键,水的淤滞、分布不均,将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因,逐渐发展为气淤、血淤等不同程度的病理现象。


  大地之中七成水,人体之中也同之,千变万变水变化,畅通无阻是净水。百食其中都含水,归入腹中化为浆,浆出胞内是雾露,聚则为场散为象。场聚变化百病生,显象万象又更新,根基悟出气为水,开合升降是调理。润则大吉盈亏病,雨多雨少即为灾,风调雨顺处处顺,悟透自然知人生。湿浊本是水所造,水造人生毁人生,活好需要舌上水,自带甘露人常为。

二.人体空间医学治疗原则

 人体空间医学认为,人体空间能量分布的不均衡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疾病的部位、性质、程度虽然存在千差万别,但都可以通过畅通公转运行的方式得到调整。正如传统中医一药治多病,虽然病名不同、症状不同,但都可以通过一味药解决。“公转畅通”是人体空间医学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促进公转畅通是人体空间医学治疗的总原则,人体空间医学的用药与其他治疗方法,都无一不与此相关。在实现公转畅通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具体原则:

一、打破病名,参考症状


  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关于病的命名不同,“西医所称的病,大多数是取决于病原体,或者就某种特殊病变的病灶而命名,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种特殊变化而命名。总之,西医的病名,必取决于物理诊断和实验诊断,是比较具体的。”“中医的病,或从病因的性质而命名,或从突出的症状而命名,或从病机的所在而命名,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却往往能从整体观出发,局限性比较少。”人体空间医学提出:打破病名,参考症状。无论是中医的病名还是西医的病名,都一律打破,将症状作为诊断的参考,直指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胃病,现代医学将胃病分为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等,人体空间医学打破了这些名词,无论是萎缩性胃炎还是胃溃疡,都可以应用能量撞击的方法。启动下焦能量,使之向上撞击,在撞击的过程中,胃部功能得以恢复,胃病自然消失。再例如癌症,人体空间医学将所有癌症的原因都归结为人体空间能量的高度积聚,通过畅通人体公转的方式疏散空间高度积聚的能量,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癌症问题。


  症状是人体微观领域变化的综合表露,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所形成的病灶也并非固定不变,传统中医用聚、散、化结、破瘀等名词表症状的易变性和短暂性。在参考症状的过程中,要寻找症状的至高点,通过至高点查找疾病的根本原因。从患者叙述的一系列症状中寻找至高点,比如说:肚子疼、胸部憋闷、嗓子疼,要从嗓子疼着手治疗。治嗓子疼,用桂枝、葛根或者葛根、知母、杜仲,治疗背部空间,能量有了出路,嗓子疼就好了。嗓子疼好了,胸部憋闷、肚子疼也就得到了治疗。通过至高点查找疾病的根本原因,犹如顺藤摸瓜,顺着症状的至高点,查找疾病的根源所在。

二、为积聚的能量寻找出口

人体空间能量的聚积,是形体细胞或脏腑失去活动力所产生的结果。而人体空间能量的聚积,又会影响到形体细胞或脏腑功能活动时的空间。因此,空间能量积聚引起的疾病与细胞或脏腑本体病变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疏散人体空间能量的聚积是解决疾病的关键。癌症的治疗,尤其如此。人体空间医学认为,癌症姓“瘀”不姓“*”。癌症是高能量的积聚,在治疗上以疏通为主,不应以*攻*。

能量运动有相互推动的特点。人体空间的能量是从压力、浓度高的部位、方向向压力、浓度低的部位、方向运动。在公转这一循环往复的线路上,任何一个部位都担负着两种角色,既是上一个部位能量的直接疏散点,又是下一个部位能量的直接动力点。而就人体的四大空间而言,胸部是腹部能量的直接疏散点,又是背部能量的直接动力点,而背部既是胸部能量的直接疏散点,又是尾闾部能量的直接动力点。治疗人体疾病,要充分考虑能量积聚部位的直接动力点和疏散点,还要考虑第二、第三疏散点。比如说,腹腔病变,既要解决胸部的能量问题,同时要关照背部能量的情况。如果背部能量无法疏通,那么胸部能量也无法疏通,胸部能量无法疏通,腹腔病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只有从整体着眼,为积聚的能量寻找出口和动力点,才能彻底根除疾病。临床过程中,肝部病变,首先影响了肺部的正常功能。而肺部的不适,令背部出现沉、紧或冷等症状。能量的逆向推动,即从背部着手,调整背部的能量运动,则可治疗肝病。

◆肝病→肺→背部,治疗肝病可从背部入手;

◆肾病→肝→肺部,治疗肾病可从肺部入手;

◆脊背→肾→腹部,治疗脊椎病可从腹部入手;

◆头部→胸→大椎,治疗头部病症可从大椎入手。


  此外,外焦空间是五脏六腑能量运动的总出口,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外焦空间进行调解。在临床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背部、腰部的症状。如果在查症的过程中,疾病伴有背部或者腰部症状,比如背部沉、紧或者腰部酸、疼,首先应考虑调整外焦空间能量的浓度与压力,这是促进人体健康的关键。如果脏腑实,则疏散外焦的能量。如果脏腑虚,就增加、宣腾外焦的能量。人体五脏六腑的运动平衡,是通过外焦能量压力的增减来调节的。改变外焦空间能量的压力,从而调整人体整体的能量运行,为调治人体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至实至虚

 打开能量出口为能量流通创造了条件。在调整能量压力时,要调整人体能量与物质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促使能量与能量、能量与物质之间的相互撞击,再由相互撞击时产生的压力推动公转运行。调整压力是将能量从多的部位调动到少的部位。能量多,压力必然大;能量少,压力必然不足。将能量从多的部位往不足的部位调动,是为了调整、均衡压力,调整能量的浓度,使其保持动态均衡的分布。

为了能量顺利运行,要遵循“至实至虚”的原则。所谓“至实”就是加大能量积聚部位的压力,清除污染,疏通河道,能量搬家,公转畅通。

科学研究证实,人在诞生之,受精卵状态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水;胎儿状态有百分之九十的成分是水;成人之后水会降到百分之七十;据推测临死前水应该会降到百分之五十。可以说人就是水,不管是什么种族,这个前提不会变。只有人体内部水的净洁,流通转化正常,人才能拥有健康。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人体水分净洁和疏通呢?我们提出的方法是“清除污染,疏通河道,能量搬家,公转畅通”。

1、治疗人体疾病的总原则


  这十六个字,是治疗人体疾病的总原则。理解这十六个字,首先还要从细胞入手。我们将细胞看作是一滴水,这一滴水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与外界进行着交流。也就是从液态的水不断地变成气态的水,也就是细胞内外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细胞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那么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人体,人体就仿佛是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不是普通意义上我们肉眼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河流,而是融入了空间的概念,河流与河流上的空间都在内。

天人合一,人体内部也存在天人合一,如果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大的宇宙,那么舌,就是大的宇宙的缩影,也是小宇宙。如果我们能把人体内部的小宇宙治理好,那么人体这个大宇宙,也就得到相应的改善。我们把人比拟成一条河,舌也可以看作是一条河。舌质代表河水、舌苔代表河流上空的“水气”,舌根是河水的发源地,舌中是河水的流经地,舌尖是河水的入海口。舌中线代表公转的任脉段,两侧中线分别代表左右两肋的“水气”运行的路线。舌中线为主,左右两侧中线为辅。舌就好比倒立的人体,舌的不同部位与人体的不同部位相对应,有六个基准点,以这六个点为基础,寻找人体各部位的对应点。


  这六个基准点是:舌中线与上焦线的交叉点是膻中,左右中线与上焦线的交叉点分别是左乳和右乳;舌中线与中焦线的交叉点是肚脐,左右中线与中焦线的交叉点,分别是左右天枢。通过观察舌象,就可以对人体这条河流的运行状况,作出分析和判断。在具体观舌过程中,河道要无障碍,河流畅通无障碍,河水清澈见底,“水气”畅行无阻,不存在污染。也就是舌质分布要均匀,不存在明显的凸起或者凹陷,色泽淡红无瘀点,舌苔薄白,如果不符合这一标准,就要通过进行治理。所以舌是我们诊断的依据,是治疗的依据,是分析病因和病果的依据,舌的纯洁是健康的依据。

清除污染


  治理的第一步,要清除污染,清除人体空间的污染。清除污染,要看空间能量浓度和压力的变化。正常情况下,人体空间的水气应当适中,这样才具有润化的作用,空间水气过湿或者是过燥,浓度太高或者是太低,对细胞的开合都不利。


  传统中医在观舌苔上,舌苔薄白的为正常,有胃气。我们认为,人体舌苔的薄白,不光说明有胃气,说明人体空间的能量正常运行。正是人体空间能量的正常,所以才捍卫了细胞功能的变化。临床上观察,这样的薄白苔已经很少见了,这与我们的自然环境、饮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治疗上要清除污染。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污染,是胞内辐射出来的“水气”的污染,一切污染归为水的污染,不是气的污染,气的污染仅是污染肺部,水的污染是人体空间的污染,这种污染或者表现为舌苔厚腻,说明空间“水气”浓度过大,影响物质能量相互转化,影响清升浊降。例如食道癌患者,往往舌根厚腻,说明其外焦下侧空间“水气”浓度过高。


  治疗时要疏散“水气”的浓度,或者表现为镜面舌空间“水气”匮乏,无以生化。


  临床发现,很多疾病发展到后期,患者的舌象为镜面舌,没有舌苔非常光滑,中医认为其原因是阴虚内热,大病后期出现这种舌象往往是危象。我们认为,是由于人体动力不足,胞内之水无法转化为胞外之水,细胞功能严重失调,人体空间的滋润度缺乏,这种情况也为“水气”污染。解决的办法,一增加胞内水分,二增强人体的元动力,但这与重新启动机器一样,是比较困难的。蓝蓝的天空有薄白的云彩在流动,这证明空间有水分。清清的河水能观到河底,证明水的清洁。


  古人有薄薄的舌苔,微微的白舌似有似无是为胃气,这种胃气是细胞的辐射,它的精微物质的精华没有污染。人体舌苔的污染,一细胞的重新吸收,二能量的疏通。人与自然一样,清除污染,大自然清除与人体清除方法一致,可以称之为天人合一。


  疏通河道,清除污染,疏通河道,治理的第二步就是疏通河道。疏通河道,不单纯的指人体的经脉,而是指细胞的内部,血管的内部,微循环的内部的淤滞,这样的淤滞是胞内之水的沉淀,是胞内物质的沉淀。正常的情况下舌质平坦,三山不高,平原不多,颜色淡红。但临床观察,很多患者可能舌质凸凹不平,局部隆起或凹陷严重,或者看似平坦暗藏点状突起,或者是颜色暗紫等等,这些情况都说明胞内部存在水的沉淀,要加以疏通。治疗时,解决物质淤滞要从能量入手,要寻找淤滞部位的前端,是前端不疏通,才造成后端淤滞。癌症之聚,往往聚于成病的前方处,并非成病之处,人体病和病因,往往并不在一处。例如咳嗽其病在肺,其因在外焦太阳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去管什么病,把前端挖低,让水一冲而过就迎刃而解了,这是我们临床过程中的总结。另外,在疏通过程中,不可直接的化。

荔枝微课,点击 阅读原文

《小猫医话》制作组:蝴蝶养生智囊团


  
  
  期待更多喜爱医学的人士加入!


  
  

目前+人
   

.
1
查看完整版本: 猫主播对话周光辉老师的空间医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