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萎缩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居家养老对话著名历史学 [复制链接]

1#

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期)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居家养老

10月11日发布的《江苏省养老方式及服务需求研究报告》显示,江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0万人,占比23.53%,表明江苏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数据同样显示,83.3%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已经面临着未富先老的状况,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

人生进入暮年,体力、精力甚至智力都出现衰退的老人成为需要关爱的群体,而养老这件事并不是花钱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它需要细致入微、广泛覆盖的服务,“服务”才是养老事业的“牛鼻子”。如何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养老事业和产业,既事关老人的幸福指数,也标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4个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南京江宁区*府平台“小江家护”是江苏唯一入选案例。重阳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江宁,把“小江之家”作为一个样本,探访*府资金如何撬动社会力量,通过系统融合和科技加持,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服务。这个项目尚在探索、仍在迭代,但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手上有个老人”

20:30,59岁的刘丽华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从身后的护理包中取出理发器充电。从早上5:30出门,她足足做了13单。

刘丽华是一名居家养老护理员,专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的上门服务,服务项目包含买菜烧饭、家庭保洁、理发修甲等42个基础服务包。当然,老年人还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需要的助餐、助浴、助医等日常生活照料项目。

这其中,理发是刘丽华的“撒手锏”。用老人的话说,她剪的头发“像从理发店里出来的”,不仅技术好,还特别时髦。“老人年纪大,但同样爱美啊!”刘丽华笑着说。

此前她被派去“接管”一个新小区时,遇上了麻烦。那里的老人“不好搞”,对过去为他们服务的护理员“念旧”,不接受“新人”。刘丽华正是靠着理发的好本事,慢慢被老人接受。

理发是刘丽华的“敲门砖”,也是老人们的“刚需”。

11日上午10点,刘丽华来到金港花园。一边熟络地寒暄,一边拿出指甲钳,给沙发上的老太太剪起脚趾甲。剪脚趾甲是件小事,但对耄耋老人却很困难,衰老就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中。

“今天给我剪头吗?”96岁的谢龙英憨憨地问。

64岁的女儿赵正华告诉记者,母亲小脑萎缩,心脏也不好,走几步就喘,还随时会摔倒,一刻都离不开人。在刘丽华上门之前,每次理发都要喊一辆“马自达”在楼下,等他们搀扶老人从三楼下来,送去理发店,理完发再如此接回来。

刘丽华还救过谢龙英的命。今年4月,她正在给谢龙英理发,突然老人的头耷拉下来,整个人从椅子上往下滑,她一把抱住老人,大喊“不好,老人不行了,快来帮忙……”听到呼救声奔来的赵正华吓傻了,在刘丽华的提醒下,才晓得撬开老人的嘴巴,喂急救药,救回了母亲。

最新出炉的《江苏省养老方式及服务需求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排前几位的依次是:清洁(27.1%)、医疗/看病就医/买药(24.7%)、代办服务(代购、代领、代缴等)(17.1%)、日常餐饮提供(16.6%)等。从年1月上岗至今,刘丽华几乎每天都奔波在服务老人的路上,也感受到居家养老需求的多样化。

刘丽华的服务中,家务活是一个大项,需求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老人需要护理员帮忙做饭、洗碗,有的则需要他们清洁重油污的厨房、帮忙洗澡,“有的护理员上门服务一小时,剥了一小时的毛豆;有的去的时候,发现老人一周的碗都没有洗;还有的农忙的时候到农村服务,要帮忙晒稻子、种地……”刘丽华还记得,有个老太太不肯洗头,她理发时戴着口罩都被熏得受不了。第一次给老人洗头的时候,换了四盆水都是黑的,老人的女儿端着盆直皱眉。不过现在老人干净了,女儿也不再躲她远远的。做了这份工作之后,刘丽华常常感叹,很多改变的确是从一件件芝麻大的小事开始的。

一天13单,对护理员来说是“天花板”,这其中还要刨去路上时间和吃饭时间。刘丽华说,如果和老人不熟悉,13单根本跑不下来。刚开始服务的时候,她也吃过“闭门羹”,跑过去发现老人不在家,不过现在,谁是起早的,谁是晚睡的,哪些老人需要睡午觉,她都了如指掌,服务起来也更贴心。

去年,刘丽华骑电动车发生了车祸,肋骨断了6根。卧床休养的日子,三天两头有老人打电话要来探望,都被她拒绝了。两个月之后,刘丽华再也躺不住了。“我手上有个老人,我不去,他们怎么办?”于是,她又跑去给老人理发,不过剪完头发,家属说什么也不让她拿扫帚扫头发渣,“一个个都把我当国宝似的,让我坐下来歇歇……”

藏在刘丽华心底更深处的秘密只有她自己知道。

刘丽华过去做保险,带50人的团队。“那时候真的是忙啊,一点都照顾不了父母,顶多给他们买点东西送过去,可以说一天孝都没有尽到。”父母去世后,刘丽华一直心存愧疚。退休后,她把自己所有的爱给了陌生的老人之后,她的人生也有了更多的连接。

在江宁,有个像刘丽华一样的养老护理员,他们并不受雇于*府,而是来自家*服务公司,调度他们的是“小江家护”的互联网平台,作为被*府撬动的社会力量,刘丽华们每天背着护理背包,骑着电瓶车穿梭在路上,走进2个家庭,年以来共为城乡老人上门服务多万次。

“1块钱,现在能买什么?”

11日一早,刚满80岁的李昌明在老伴的陪同下,乘坐路公交来到江宁区民*局,申领为全区阿尔兹海默症老人、重点空巢独居老人、80岁以上老人发放的智能手环。

他拿到的手环看起来和普通的运动手环没什么不同,但除了血压、心率监测、实时定位外,上面还有个红色“SOS”按键。一旦发生紧急求助或报警信息,区24小时呼叫中心能立即接到信息,会为位置最近的护理员下发紧急工单前去处理,为确保老人安全争取最宝贵的时间。

“他有脑梗,万一跑出去回不来,我不要急死啊!”老伴指着李昌明说,虽然他现在记忆力还可以,但老年人一天一个样。这些年,她目睹了好几起老人走丢事件,心有余悸。有的老人跑到桥肚子底下待了一夜,有的明明家住在7楼,却跑到二十几楼或者地下室去了,家里人找了一夜都没找到。“年轻的时候精得很,现在老了不行了。随时可以找到他,我才放心让他出门……”

除了智能手环,还有联网式烟雾报警器、联网式可燃气体报警器、智能红外探测器等智能设备,通过*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走进老人的家门。

年3月10日18:50,呼叫中心平台接到王奶奶家的烟感设备报警信息。原来,王奶奶正在家煮粥,因外出忘记关火导致粥在锅中煮干冒烟,触发了烟雾报警器发出报警,幸好及时告知,王奶奶立即回家关煤气,损失是烧坏了一口锅,却避免了一场火灾。

老年人的居家生活怎么样,有时候打开他们的冰箱,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好多个小塑料袋凌乱地堆放着,装着馒头、腌菜和各种酱料,塑料薄膜里则盖着一样样不知道放了多久的剩菜……这是小江家护的护理员见到得最多的冰箱,他们发现,不少老人一周只做一次菜,周末晚辈来探望时老人做一桌子菜,孩子们走了,老人就吃剩菜,热了一顿又一顿。

吃饭问题永远是个大问题。

13日上午10:30,记者来到位于湖东路上的“包子哥”时,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吃面食养胃,过去我都自己在家发面做,现在不用那么麻烦了,我每天都来买点带回家吃。”队伍中轮到82岁的耿香华时,她把口罩一脱,对着人脸识别系统一“照”,上面立刻显示出“验证成功,立减2元”的字样。

她将手中握着的1元硬币,交给柜员,然后拎着“一个肉包、一个花卷”心满意足地走了,队伍中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只花一块钱,一块钱现在还能干什么事,*府对老百姓真是没的话说……”

现在江宁每个社区都有助餐点,但是每个助餐点的建设就需要20万元,运营费用还要另算,有没有更便捷、效益更高的方法呢?年6月,江宁区民*局与和善园、青露、包子哥、金元宝等连锁中式餐饮品牌合作,将老年人家庭周边的社会餐饮门店发展成老年人助餐点,3元的早餐,*府补贴2元,老年人自己只需要支付1元钱。从年实施“小江家护”人脸识别银发助餐项目以来,13个人脸识别助餐点已注册位老人,助餐万人次,精准发放财*补贴约万元,这显然是笔“划算的买卖”,*府资金使用效率更高。

“包子哥”湖东路店的负责人吴玲娟是位“80后”,她告诉记者,开展助餐以来,每天都有上百位老人来消费,最多的一天达到人次,“队伍都排到停车场那边了”。老人们的光临,不仅占到这个小店营业额的1/3左右,还因为口碑效应带来了周边的新客源。

银发助餐也有一个摸索过程。刚开始还闹过笑话,馒头、花卷、发糕等分袋卖,老人站在柜台前反复掂量买哪种更划算,一站五六分钟,后面排起了长队,后来“一刀切”,只有一个组合,刷脸即走;原来一份一大包,结果有子女打电话投诉,老人每天只吃面食,都要营养不良了,于是改成小份。

助餐改变的不仅是吃什么,有的老人生活半径大了,专门乘坐公交来吃饭;有的老人重逢了旧友,在排队聊天的时候,才认出了几十年前的老同学就生活在附近……就像一只蝴蝶在亚马孙丛林扇动翅膀,会在美国引发一场风暴,区区一块钱也引发了“蝴蝶效应”,带动了老人生活、社交方式的改变。

“穷老头富老头,中间的老头呢?”

10月9日—11日,江苏国际养老服务博览会(简称老博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小江家护”展区内的“一张床”吸引了大量参观者。

“这是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床位,它的费用由医保资金、民*补贴、个人自费三部分组成,在叠加了失能照护险和助餐补贴*策后,老人每月只需支出元左右,就可以享受到每天上门查房、指导用药、餐食提供等服务。”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一个“将养老院搬回家”的场景浮现在我们眼前,而个人支付比例仅为总费用的1/10。

真正的关爱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中。

科技提供了无数的解决路径,如何选择仍然要考虑细节。南京市江宁区民*局副局长王津东告诉记者,为防止老人在家中意外去世而没人知道的悲剧发生,当地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家庭安装了报警系统,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视频监控,而是安装了红外探测器:“用摄像头监控,一年要块钱网费,而且把握不住保护老年人隐私的边界,使用红外探测器,一年只需要4元钱的物联网费用,财*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可是红外探测器装在哪里呢?他们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装在卫生间门口,老人可以不出门,但不能不上厕所,如果4个小时没有感应,系统就会报警。

吃饭问题也一样。当地为老人提供送餐上门的服务,江宁区户籍75周岁以上老年人,30天仅需元。“主食套餐是一荤两素外加饭、面点,非主食套餐则是两荤两素,没有主食。”王津东说,“为什么要提供非主食套餐呢?因为用电饭锅做饭很简单,从订餐量来说,绝大多数老人选择的都是非主食套餐。”

那么,“小江家护”还有什么短板吗?王津东直言不讳:“老年人居家养老,最大难题是吃饭和看病,这才是*府资金最该做的事。而看病不是指诊断,而是老年人慢性病的医疗建议,接下来我们得推动互联网医疗进入养老行业。”

一路走来,王津东最深的感触就是,养老问题是个社会化的大课题,例如有些人才要落户,就要考虑父母怎么办?要不要跟过来?因此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需要系统化思维;*府在购买养老服务的时候,也要有市场化思维。

以小江家护的护理员来说,由于单个工时价格达到45元,护理员薪资平均达到4元/月,缴纳社会保险,*府部门还对其实施免费培训,发放培训结业证书,符合规定的还享受护理员岗位补贴,因此,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加入护理员团队。此外,还要求服务组织按照不低于已签约*府购买服务对象的10%数量,拓展老人自费购买服务市场,以*府购买服务撬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的痛点在哪里?那就是用以前的传统方法,解决不了当下的新问题。江苏省养老协会会长张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都在积极进行养老模式的探索,而目前居家养老的引领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江宁的“小江家护”是有益的尝试,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外地有了复制。“现在两头解决了,‘穷老头’*府全管,‘富老头’用钱买高端服务,处在中间不穷不富的人群如何养老?这才是目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过去,我们想象中的理想老年生活,或许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清静悠闲,远离尘嚣。但当老龄化社会来临,人们才发现,要想从容地老去,反而需要与社会更多地连接。

养老问题,不是靠一块大屏、一组数据就能清晰解决的。相反,它是由拐杖、老花镜、助听器还有蹒跚的脚步、模糊的记忆等无数个细微、冗长的日常堆积起来的。生老病死爱恨离别,是人生永远的泪点,而晚年的幸福感,则需要落实于每个小小细节之上的体验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陈洁王宏伟

浩荡长江,滋养璀璨江苏文化

——本报记者对话著名历史学家贺云翱教授

03:41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当代,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从各自的学术角度作出深入阐述。

本期“对话长江”栏目,我们邀请到全国*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教授,听他从考古学角度详解长江文化的起源,并为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提出真知灼见。

记者:贺老师,多年来,您致力于长江文化的研究,发表了很多探究长江文明、追寻长江文脉的专著和论文,首先想请您谈谈您和长江的渊源?

贺云翱:我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南京,滚滚长江流过这座六朝古都。南京也是江苏省唯一跨江发展的城市。我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几十年来,我始终密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