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萎缩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人故事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 [复制链接]

1#
前言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医生特鲁多在墓志铭上这样写道。漂洋过海,这句话深深种进第医院肝病中心医护人员心里,并于不久前,在一位叫吴立恒的患者身上做出新注解。

命运似乎特别爱跟怀远县人吴立恒开玩笑。4年前,他因髋关节坏死、双下肢截瘫,开始了轮椅上的生活。长期卧病在床,复杂性尿路感染、神经元性膀胱炎、肺部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接踵而至,再加上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吴立恒成了“名副其实”的药罐子。

长期服药,吴立恒痛苦不堪。吃不下饭不说,还让这个原本就患有乙肝肝硬化的汉子的肝彻底“败下阵来”—肝衰竭越来越严重,*疸值一度飙升至umol/L,辗转上海、医院,四处“碰壁”,他成了医护人员眼里难缠的主,甚至被列入“黑名单”,直至来到第医院肝病中心。

肝病中心马勇主任带领科室骨干,分析病情,制定方案,竭尽全力为他救治。但长期服药导致的耐药性使药物治疗已无济于事,身体又不具备肝移植的条件,吴立恒只能通过输入人血白蛋白和血浆维持肝脏功能。

在《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库伯勒·罗丝模型”描述了中晚期癌症患者会经历的5个阶段:否认,不可能会这样;愤怒,这不公平,怎么能这样对我;讨价还价,再给我几年时间,我什么都愿意做;沮丧,我太难过了,何必还要在乎什么;接受,一切都会好起来。

此时,吴立恒正处于愤怒、讨价还价阶段:女儿尚未长大成人,一家人还要靠他养活,人生的承欢膝下、相扶到老,还没来得及体验就将化为泡影。他难以接受!

他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每天都因鸡毛蒜皮的事与妻子吵得不可开交,弄得其他病人无法休息,全然忘了因医院的病人投诉,被医护人员视为无理取闹,甚至被拒之门外。

“经常闹您不会觉得烦吗?”“病人比你更烦,他们不仅烦,更多的还有焦虑和恐惧,因为不知道死亡哪天就会找上门来。”肝病中心宋德平护士长语气温和地说,特别是像吴立恒这样本身还携带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他们要承受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所以每当夫妻俩吵架时,宋护士长的第一反应不是烦躁,而是带着护士去当“和事佬”。她们常常是一边给妻子使眼色、嗔怪她能不能少说一句,一边劝慰他气大伤肝,要多想想身体。回过头又单独找吴立恒的妻子,给她宽心,陪她聊天拉家常。

传染病患者自卑心重,你的一个不经意举动都可能被解读成歧视、看不起他们的信号,吴立恒也不例外。为了避免他产生被“区别对待”的疑念,除了规定必须做到的防护,宋护士长和科室护士们心照不宣,治疗之外的日常查房不需要戴口罩的一律不戴、整理床铺没特殊情况的一律不戴手套。

没有惊天动地,总是一点一滴。在科里住了两个多月,吴立恒成了大家的“老朋友”,姑娘们更是“老吴老吴”的叫开了。姑娘们慢慢了解,他之所以发脾气是想让妻子快点学会独自生活,因为自己可能时日不多;姑娘们渐渐发现,慢性病像个无底洞,已经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来。于是,她们又行动起来,跑前跑后帮着协调床位费、租床费,能省就为他们省一些……

大家伙无微不至的关怀暖化了这个汉子的心。他逐渐不再与妻子争吵,因为不想给医护人员添麻烦;为了感谢宋护士长的照顾,他甚至偷偷给她充了元话费,只是最终难逃宋护士长的“法眼”,换种形式进了他的住院账户。

朋友亲人取代传染病患者,成为吴立恒与肝病中心医护人员间的关键词和主色调。

5月28日,吴立恒出院,夫妻俩还有些舍不得。尽管等待他们的仍是不期而至的死亡和分离,此时,吴立恒已能坦然面对。

医学的本义不应只局限于“治愈”,而应是“帮助、安慰和情怀”。当疾病遭遇医学盲区,肝病中心医护人员选择用关爱与陪伴,温暖患者珍惜剩下的时光,走完余下的路。

编辑∣王晓倩

技术支持∣*阳晨

监制∣张媛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