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萎缩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母亲一颗公心,父亲不能躺平家庭教 [复制链接]

1#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文内容均为真人真事。正文字,读完约需11分钟。

今天父亲节吗?那祝妈妈们节日快乐!

#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母亲一颗“公心”

在亲子成长与教育过程中,母亲是第一责任人,但是并不意味着父亲就能“躺平”。

所谓母亲是第一责任人角色,只是就孩子生理角度来说,他与母亲的接触较为频繁,越是前期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父亲角色的介入,与母亲同等重要。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母亲在与孩子的日常陪伴与成长过程中,要有“一颗公心”,即母亲除了发展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和兴趣,还要将这种信任和兴趣主动延伸到父亲身上,延伸到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身上,延伸到身边及社会中的其他人身上,这样,孩子便会产生充分的社会兴趣,也称社会感。一个充满较强社会感的孩子,小时候或者在长大的过程中,性格上很少会孤僻,社交中很少会羞涩,情感上很少会自私,精神上很少出问题。这样,我们梦寐以求的那个具有强大社会适应能力的少年或许就出现了。(AlfredAdler,-,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你看,父亲的角色赫然在目,是不是很重要?

那么,父亲角色应该如何科学正确地介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认识的问题。鉴于此,我们找了三位父亲聊了聊。

二、父亲的“曲线救国”

Paul,出生于马来西亚,在中国生活了20年,娶了一位中国妻子,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常年奔波于国内外,外贸事业干得风生水起。

“因为工作很忙很忙啊,我的孩子跟我基本没有交流。每次交流就是我问女儿‘你好啊,吃饭了吗?今天吃什么呀?考试怎么样呢?’。我女儿永远都是一句话‘Idontknow……byebye’。”Paul说。这是他女儿10岁左右留给他的印象,他说在这之前,他跟孩子的交流基本都停留在“很凶很凶地骂她”。“每次回来,我老婆都会唠叨,感觉心中不满,说我本身没多少时间陪伴孩子,而且还这么简单粗暴。我想,这可麻烦了,要是得不到老婆的支持,女儿跟我又没几句话,那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我必须做出改变,我自己得要改变。”

后来,Paul就会特意跟女儿找话说。每次把女儿叫到跟前想聊聊,女儿都是一脸木然,一直沉默,最后一句话没说,无趣地走开了。“我感觉她对我说的东西完全没兴趣,完全没有。她基本就待在自己的屋里,我不去找她,她不会主动找我,真的很挫败很挫败。”他的内心有些抓狂。于是,他又尝试了“物质利诱”,带孩子去吃东西、看电影,但是Paul能感觉到他和孩子基本都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尬聊”。

“我知道我的价值观肯定没问题,但是我需要把我的价值观输送给孩子。我又不能硬灌给她,硬灌根本没有用,反而关系会更冷。”后来,Paul强行腾出了四个月时间专门进行亲子沟通的学习,每次学习完回家就跟老婆分享他的学习成果,并且还跟老婆进行角色扮演,让老婆也统一认知、理念和方法。

为了和女儿有一个良性的沟通,Paul使用了“迂回战术”。“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后来我就从女儿身边的朋友、同学入手,跟他们打成一片,拉起了一个特别的‘朋友圈’。’”每周六晚上八点到九点,Paul都会和女儿特别要好的朋友和同学,开展一场线上讨论活动。为此,Paul每周都要“备课”,寻找话题和资料,以便组织大家发言、交流。

“主题涉及面很广,比如青春期两性话题等等。我提出活动话题,让他们自己去根据话题寻找资料,活动时我组织他们各自发言、讨论,最后引导他们得出结论。根本不用我去告诉他们,什么是爱?爱与喜欢有什么区别?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面对喜欢自己或自己喜欢的异性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界线在哪里?没有说教,全是他们自发、踊跃表达观点,我只需要提示或肯定。这样几次活动之后,我跟女儿感情莫名的好。因为她发现我把她的朋友当朋友,我没有居高临下的批评和教条,有的只有讨论讨论讨论。”Paul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因为他女儿现在跟他共同话题有很多。

(Paul(后排左二)与孩子及家人)

他说,对孩子来说,“物质收买”只是暂时的,而且效果很初级,而与孩子的精神和思想对话的影响是深远的,效果也是刻骨铭心的。“如果我们的父母,把整个视野一直放在物质上,把物质作为平衡关系的砝码和标准,那孩子未来反映出来的势必是自私、炫富、攀比、嫉妒、势利,激发出来的全是人性的恶。相反,如果把视野放在服务的意识、坚强的品质、卓越的品格、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识上,那么孩子的人格势必是高贵的。”

这也是他之所以提到“相信自己的价值观肯定没有问题”,因此,在上述每周的讨论活动中,他会把这些价值观在悄无声息的主题讨论中,浸润给他的女儿,还有他女儿的“朋友圈”。

“作为一个父亲,我很开心;作为一个孩子王,我也很开心。”Paul说。

三、和女儿体验“人间烟火”

“孩子妈妈不在了吗?”

“在。”

“离婚了吗?”

“没离。”

“那你为什么出来工作时总是带着孩子?”

……

这是一个工作在哪里就把孩子带到哪里的父亲,人称鲁爷,一个干体验教育26年的父亲。前面那段对话,就是他的客户或同事经常问到的问题,两个孩子在3-7岁时,他都是这么带过来的。

(鲁爷带着孩子)“一般情况下,只要哪里有活动,我都会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带他一起出去,幼儿园的课可以少上几天,但是孩子体验的机会损失了就很难再找回来了。”鲁爷说,“你要出去工作,还要把小孩子带上,你肯定多了一个负担对吧?但是我并没有认为这个是负担,我觉得我是做教育的,我首先让我的孩子受益这是说得过去的嘛。”

就这样,鲁爷就带着孩子东奔西走。休息时,就跟孩子在房间画画、玩游戏,或者孩子自己怎么开心怎么玩;工作时,他在上面讲,就让孩子在台下坐着一起听一起看。“可能孩子并不懂,但是那种社交性质的氛围、场景他至少可以留下印象,容易让他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基础,同时还能让他隐约的增长一些见识,这些是幼儿园和书本上体验不到的,同时也不是我们父母苦口婆心能够让他明白的。”

(鲁爷在工作间隙时在酒店喂孩子吃饭)

更重的是,鲁爷认为在体验过程中充满了教育机会,所以他会比较留意每一次出去后与孩子共同碰到的一些人、事、物,他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机会教育。

有一次孩子在公园里摘了一朵花,鲁爷跟孩子说:“你是不是喜欢这朵花……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这朵花,因为它很漂亮。因为它很漂亮,所以我们更不能摘掉它,这朵花是美化公共环境的,是让大家欣赏的。”等他说完,孩子马上就扔掉了手上的花,这时,鲁爷又说:“你把这朵花扔掉多浪费呀,不如我们把它带回去做成书签吧。”于是,孩子便把这朵花带回家做成了书签。

“其实我想告诉孩子,第一,花朵或其它公共环境,我们不能因为私心而随意破坏;第二,要物尽其用,不能浪费。”鲁爷说。

他说自己小时候也经历过类似版本的事情。他和几个小朋友晚上一起越过坟地,潜到别人家的苹果园偷苹果,结果惊扰到主人,正好当时下起暴雨,自己和小伙伴们闷声躲在苹果树下淋了两个小时雨,等主人确定无异常回去后大家才扛着苹果逃回家。回家后,母亲没有责骂,把苹果摊开,选了两个苹果一人一口吃了起来,母亲边吃边说:“不管你们偷得对不对,毕竟你们心惊胆战地付出了劳动,分享劳动成果是应该的。但是一块地栽了苹果树就没有粮食收成,一棵苹果树栽下去三年后才挂果,别人也付出了更辛苦的劳动。你说你们偷得对不对?”在女儿摘花后做书签这件事情上,鲁爷说他用了母亲当年教育自己的方法。

体验教育一直伴随着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上大学期间,他自己回乡探亲时,如法炮制幼儿园的做法,直接去学校找孩子商量“爸爸准备回趟老家,要不要跟爸回乡感受一下?”,就这样,孩子请假离校了。这一趟,从五星级酒店和乡村房舍,让孩子体验了玉盘珍馐和粗茶淡饭,去适意生活;从应酬叔长到离别答谢,让孩子感受世事人情与迎来送往。“这一趟,她的叔长对她讲的很多东西要比我转述给她更立杆见影,我只是帮孩子引个路,搭个桥。”他说。

(鲁爷带孩子(后排左一、左二)回乡省亲)

后来,女儿想和同学去香港看韩国偶像组合Mamamoo的演唱会,但是正值疫情及香港治安的双风险时期。出于安全考虑,鲁爷和孩子妈妈都持保守的态度,妈妈更明确坚持不能去,但是孩子坚持要去。鲁爷不太理解女儿为何如此坚持,于是跟女儿进行了平静沟通后才知道,这个组合对女儿很重要,是她上高中时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这个偶像组合对她的激励,她可能就考不上大学。对此,鲁爷告诉女儿:“此时去有什么风险?这些风险如何规避?如果想清楚了这两个问题,你就去吧,因为对你来说很重要,我支持你。”

“对我们来说,确实担心风险,对孩子来说,她需要这个体验。我觉得这也是她人生难得的成长契机。”鲁爷说。他认为无体验不教育。让孩子体验人间社会,看见美丑,学会判断和思考,历练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父亲应该做的,同时,也是所有父母需要做的。

四、做孩子的“幕后英雄”

Sam,一个始终相信“坚定与合作”可以让自己的轻度脑瘫孩子进步的父亲。

“我跟我老婆在广州为孩子找了不下50家幼儿园,他们都不收。但是我们一直坚持去找,最后找到了一家蒙氏幼儿园,他们答应接收,但是需要试读一星期,因为他们需要观察孩子是否有暴力倾向。”Sam说他的第二个孩子患有轻度脑瘫。

Sam说,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身体先健康起来。“在一岁半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左脑的发育不良,有生理性脑萎缩现象,他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弱。在两岁的时候,他最差的状况是一天要吃12种西药,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成年人一天吃12种西药是什么感受?”

在孩子应该上小学的年龄时,他们果断地将他送进了幼儿园。“虽然孩子已经6岁了,但是只有大概一岁多的智商,让他读小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幼儿园,他的个头最高大,但是他不会去伤害其他小朋友,他愿意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是让Sam和老婆感到十分欣慰的事情。

除了轻度脑瘫,孩子还得了一个难治的癫痫,一天发作十几次,尽管医生对孩子“判刑”了,但是他还是坚定地相信是可以治疗的。“我从来没有放弃,后来那个医生都觉得是奇迹,怎么你们就把他的癫痫治好了?”

这种坚定源于Sam的童年经历。小时候,母亲在菜市场做豆腐生意,一次母亲不小心被煮豆腐的开水烫伤了腿脚,肌肉不断坏死甚至能看到骨头,医生“宣判”需要截肢,但是父亲坚定地主张不能截肢,同时相信一定是可以治疗的,所以果断地带着母亲和自己回到了老家,每天用消*水擦洗清洁,伴随着赤脚医生的治疗,奇迹果然发生,母亲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了。

所以在Sam看来,小儿子的病患,只要坚定治疗也会有奇迹发生。

(Sam和孩子)

不仅如此,Sam还帮助太太调整心态。他跟太太说,我们应该放低对他的期望,不然他很痛苦,我们也很痛苦。“别的孩子学一个发音,你可能教一次他就学会了,可能我教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他才能发一个两个字的音,因为他的语言功能受损了。”

对此,太太很受挫,因为她一直教这个孩子,却一直教不好这个孩子。回到家时,迎接Sam的第一句话可能就是来自太太宣泄的苦水。“没有办法,我必须去倾听她,听她把很多的委屈、伤心、焦虑都说出来,宣泄出来,然后再跟她慢慢聊,就这样她自己的能量或许就能一点一点地回来了。”

Sam说,人是需要社交的动物,整天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等于说完全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社群。你没有跟正常的其他人交往,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与尊重,而在家庭中获得的这些东西,都是对自身能量的消磨。

“我会去帮她设计她的社交,帮她拓展她的圈子,帮助她去认识一些新的人和事物。所以,我会说你定期去旅游吧,两个孩子我来搞定。”Sam说,他需要从各方面去帮助太太疏导情绪,让她整个人处在一个比较饱满的状态。“因为只有我们自身充满了能量,才有可能帮助孩子脱离困境。”

Sam之所以能够消解如此高压的家庭情绪,是因为他自己在不断进行专业学习。在很久以前,对大儿子来说,他也曾是家庭中的父性权威,深信没有什么事情是父亲角色的权力与权威解决不了的事情,没有“合作”的概念。他认为,合作,不仅是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也同样重要。

合作意味着关系融洽,情感信任,身份平等,环境和谐,这或许就是他作为父亲角色的介入方式。

五、父亲不能“躺平”

三位父亲虽然介入方式各不相同,但性质都趋于良性。

父亲角色介入的过程中,同样也会产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平常,实则“危机”丛生。

例如,很多妈妈一定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当孩子在某个年龄时段出现“不听话”的时候,就会抛出一句“让你爸爸收拾你”,看上去多么吓人的一句话啊。于是,在妈妈的隆重告状之下,爸爸就闪亮登场了,爸爸们各自施展十八般武艺,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就开始了,大家可以自行脑补。父亲角色的这种介入方式,显得有些僵硬和被动,而且,这个背后隐藏着的后遗症是极其严重的,这个不在本文探讨范畴,就不展开了。

再例如,也有父亲因为工作繁重忙碌,在出现上述“不听话”时,加上母亲“慈爱包容”,这时,父亲可能采取轻度介入甚至“甩手”介入,当然,我们知道父母都没有恶意,只是要么没重视,要么没精力,这种被动介入的后遗症更为严重。

简言之,父亲角色的成功介入依赖两个人。一个是母亲,需要发展孩子的信任,开放孩子的社交圈,鼓励并引导孩子向父亲角色靠近。一个是父亲,需要抛掉“内事不决找妈妈,外事不决找爸爸”的传统父性角色认知,不论内事外事,都可以主动、积极、热情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帮助孩子连接首次社会感。------END------文/闲云野鹤实景图提供/Paul鲁爷Sam编辑/闲云野鹤校对/小雪声明:本文为“伴树阳光”原创内容,欢迎个人分享;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联系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