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19岁时就感觉“再不养生,自己可能随时会猝死”。
那时她刚读大一,整日就盯着屏幕里一行行代码,屁股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后脖颈子常发硬。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要吃点啥保养保养了”。
网店的购物车里,开始多了几款保健品。在选什么牌子上,她还精心研究了一番,最后锁定了国外品牌。
护眼药是一定要买的,一小瓶下来折合人民币一二百元,和她一个月两三千元的生活费相比,不到十分之一,“还行,不算贵”。还要买瓶护肝药,尽管吃这种药的一般都是爱喝酒的人,但*听说熬夜伤眼也伤肝。
收到快递的那一刻,*边熬夜写代码边吃药的“朋克养生”生活就此开始。她把保健品放在书桌上,这两年,每到熬夜时,就会往嘴里塞两片。
她自己也知道,这种熬夜又吃保健品的养生方式很不科学,但又能怎么办呢?功课不能太差、职场不能偷懒,尽管长头发的速度赶不上掉头发的速度,也不能“提前退休”吧。
在“吃吃吃、吃出健康”的路上,年出生的徐琦(化名)显然比*更用心。在旅游文化公司上班的她,办公桌上散落着高矮不一、颜色各异的五六个瓶罐。置物架上,还有几个小药瓶、条状的口服保健品和茶包。
因为之前读书时生活作息不规律,徐琦感觉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感冒、失眠、发胖这些都找上门来。最开始她尝试喝中药,一年前转向了保健品。有补气补血的,有补充维生素的,有补充膳食纤维、蛋白的,还有调理月经、防止便秘的。有的保健品连周围的朋友都没听说过。这些大大小小的瓶子里“装”着徐琦对健康的焦虑。
为了养生,她把坐地铁、吃饭后的时间都拿来在手机上刷保健品,看看养生文章、功能,搜搜养生产品的价格,她还咨询朋友圈中从事营养品销售相关工作的朋友。时间一长,许多保健品的功能,她张口就来,把零碎的时间优先给“养生”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些产品中,有的保健品一瓶片,一日两片,可以让她吃上3个月左右,维生素和补气的药单价均在元以下,但大部分保健品是进口产品,价格都上百元了。这些买来的产品很多都是“试验品”,找到效果更好又价格合理的同类产品后就会被换掉。
除了吃,她还要让身体动起来。为此,她办了几千元的健身年卡,买了防脱发的洗发水。在她看来,这些都是防止20几岁的自己提前进入30岁的“基本装备”。对于刚工作一年、每月拿着多元工资的徐琦来说,这些养生上的开销,已经占了工资的一半。但就算工资不高,“挤”也要“挤”出养生的钱来。
一天,在母校高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