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萎缩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福建浓泰弘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连续阴雨天气 [复制链接]

1#

福建浓泰弘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连续阴雨天气对虾养殖管理

对虾养殖属于农业的范畴,在传统的外塘养殖模式下,靠天吃饭是不争的现实。对虾难养,成功率低,在这种大环境下,要想取得养殖成功,能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自然是最好的。但天有不测风云,阴雨天气时,对虾很容易发病死亡,其根本原因在于天气变化导致对虾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对虾产生了较大的应激反应。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地通过管理来稳定养殖环境,减少应激和疾病的发生。

一、阴雨天易发病原因

1、渗透压的变化

在无风、无增氧的状态下,雨水比池塘水比重轻,停留在水体的表层、瞬间会使表层水盐度大幅度降低。尤其四周有大量淡水流入虾池,更是使池水盐度发生骤降。白对虾虽然对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对盐度剧变还是有一定的适应范围的。由于盐度急速下降,会损伤对虾的渗透压功能,一时不能适应,容易引起对虾的盐度剧变应激反应,导致对虾发病。

2、水温的变化

由于降雨、无阳光会使虾池水温剧降,尤其中午降雨时,雨水温度远远低于虾池水体的水温。若无外力搅动水体,表层水温往往较低,会出现虾池的水体温度分层现象。水温骤降对虾难以适应或会引起应激蛻壳,或会引起对虾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出现空胃空肠以及肝脏萎缩等现象。对虾免疫功能降低后,抗病力差,易发病。

3、pH的变化

雨后虾池水体pH往往会降低,其原因是:正常的雨水pH值通常是7.0左右;而现在由于环境污染,往往又会降酸雨,其pH更低造成水体ph就降的更低;暴雨后地下水水位升高,酸性的地下水渗入虾池,造成虾塘pH大幅度降低,会引起应激,而ph下降使对虾携氧能力也下降造成体内亚缺氧状态。

4、溶解氧的变化

长时间的下雨使阳光减弱,会导致虾池浮游植物生长缓慢,或者光合作用减弱,甚至由于环境剧变使许多藻类死亡(倒藻),消耗水中氧气,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而且雨后若无增氧机增氧、搅动,雨水在表层,出现虾池溶解氧分层,上下水层溶解氧无法交换,往往造成底层亚缺氧,产生对虾暗浮头现象,严重时底层缺氧,引起虾死亡。

5、藻类减少和致病菌增加

雨季尤其是长时间阴雨天或暴雨,长时间光照不足,以及上述的种种原因,会造成单细胞藻类大量死亡,使虾池雨后出现水突然变清或者浑浊。藻相变更,2-3个小时之间藻相就完全不同,由原来良好的水色变成红浊水等不良水色。原因是水中有害藻类迅速繁殖。由于藻类大量死亡,不但破坏虾池水体藻相的平衡,而且分泌藻毒素,对虾出现慢性中毒,同时也使藻类分泌的抑制细菌生长的类抗生素物质急剧下降,有利弧菌等病原菌的迅速繁殖,藻类死亡后环境恶变会使致病菌繁殖加快造成致病菌超标,对虾感染弧菌诱发红体等疾病的发生。

6、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高

由于水体上下层温差大,水中单细胞藻类少,溶解氧降低,水中的有机物无法进行有氧分解,水体中氮元素在硝化过程中受阻,而进行厌氧分解导致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物质超标,导致中毒而引起对虾发病。

二、雨后对虾出现的常见问题

1、水分层与暗浮头、虾跳

暴雨期间或台风前夕,多数天气闷热无风,降雨后若无强力搅动水体,容易造成水体盐度、温度及氧气分层。出现底层氧气不足,会出现对虾暗浮头,常见对虾潜游在池水的中上层一有惊动就出现虾跳现象,甚至出现无氧死角导致缺氧死亡。

2、泛池与耗底

对虾养殖到中、后期生物总量较大,积累在池底的残饵和粪便有机物多,如果水温突变,会引起水体发生对流,导致池底的腐殖质翻动,进而带动池底的有害物质充斥水体中,造成池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忽然升高超标,发生急慢性中毒导致对虾体质衰弱活力不好或者出现偷死等现象。

3、细菌性疾病

长期的阴雨天,容易引起养殖水体的弧菌或其他病原菌大量繁殖,导致对虾感染细菌、虾病发生。雨后对虾常出现红须,体色微红,严重时游泳足也变红,出现应激性肠炎、肝脏萎缩或糜烂、厌食,甚至发生死亡现象。脱壳不遂而出现的病虾甲壳软或硬壳、体色棕红或鲜红,在水中顺水流方向缓慢游动,若捕捞离水后很快死亡。

4、黄、黑鳃病

雨后由于水体出现温差造成泛底加上藻类大量死亡导致虾池水中有机颗粒较多,容易粘附堵塞在对虾的鳃部,加上溶解氧、pH的下降造成虾鰓功能性损伤(肿鰓),此外还有细菌、聚缩虫等附着,所以雨后对虾经常出现黄鳃或黑鳃,引起对虾呼吸困难体内中毒体质差而出现脱壳不遂陆续死亡。

三、阴雨天气防控措施

雨前预防措施

做好雨前防护,养殖户必须要经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